展青年风采,谋骨科发展,2024中山一院骨科青年论坛召开
“珠江岸边花影动,八月广州似锦屏”,在这美丽时节,8月3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及骨科医师学院主办的中山一院骨科青年论坛在广州召开。
会议开幕,高朋满座
此次2024中山一院骨科青年论坛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召开。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教授,大会主席盛璞义教授(中山一院)、李仪教授(中国香港)、陈惟蒨教授(中国澳门)分别为大会开幕式致辞。大会由中山一院关节外科康焱教授主持。
各位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向来自粤港澳地区的青年医师表示热烈欢迎,并殷切希望各位骨科青年医师进行积极交流、共同进步并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中山一院副院长朱庆棠教授作大会致辞
大会主席、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盛璞义教授作开幕致辞
中山一院关节外科康焱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中山一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第三任主任李佛保教授向参会的各位医生分享了“前辈寄语”。从行医理念到疾病治疗,李佛保教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从医从教60年来的感悟,展现了老一辈骨科人严谨、勤奋、求精、奉献的精神。
李佛保教授寄语青年医生
随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分享了他的成长之路,他鼓励各位青年医师要有“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他也对所从事的科研领域进行了分享,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骨科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专题
张志奇教、郑灿镔、王建儒教授主持骨科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专题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的黄妍珍医生分享了《自体干细胞培植软骨组织修复关节软骨: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系统阐述了自体干细胞培养到临床应用的过程,引起了与会者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丁悦教授作《HUCMSCS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研究进展》主题报告,分享了在临床试验中,HUCMSCS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为参会人员带来了新的启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刘斌教授分享了《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魏富鑫教授分享了《骨关节退变疾病内源性修复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李伟强教授分享了《间质干细胞临床转化—进展与挑战》。中山一院的张志奇教授分享了《半月板细胞在膝骨关节炎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骨科基础研究专题
刘辉、黄霖、张良明教授主持骨科基础研究专题
香港浸会大学的于媛媛助理教授分享了《Therapeutic Aptamer Targeting Sclerostin Loop3 for Promoting Bone Formation》。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的李镇宏医生分享了《Application of PRP in discogenic pain》。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李旸教授分享了《胶原分子损伤:新靶标与新机遇》。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曹楠教授分享了《基于人类器官模型的药物发现》。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谢中瑜教授分享了《强直性脊柱炎“成骨-炎症”耦联效应与机制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凌泽民副研究员分享了《精氨酸聚酯酰胺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探索》。中山一院的王建儒教授分享了《G-四链体调控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
智能骨科专题
张紫机、王添欣(中国香港)、梁堂钊教授主持智能骨科专题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的李威仪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应用于预测膝关节退化速率及人工关节手术效果之可行性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王添欣教授分享了《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见解和优势》。香港广华医院的陈颖亮医生分享了《膝关节后倾角增加与前又重建术失败正相关》。中山一院的王华副教授分享了《机器人导航功能在复杂脊柱疾患中的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的唐硕教授分享了《智能骨科术前规划:全髋关节翻修术髋臼骨缺损的处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许杰教授分享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数字化模型的构建》。中山一院的陈蔚深副教授分享了《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骨移植材料研发专题
谢显彪、邹昌业、唐清连教授主持骨移植材料研发专题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的李威仪教授分享了《骨科植入物表面改性達致智能生物材料:从三維到四維打印》。香港中文大学的刘晓莉博士后分享了《深度学习辅助骨质疏松分类系统:基于X光成像的模拟T评分》。澳门大学的牛一鸣助理教授分享了《调控免疫微环境促进成骨的糖生物材料》。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张正政教授分享了《半月板损伤的修复和重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周治宇教授分享了《动态力学下类器官骨修复材料的构建》。中山一院的刘伟海医生分享了《乳酸调控细胞周期的机制研究》。中山一院的赵志强副教授分享了《复杂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历经一天的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在闭幕致辞中,大会主席盛璞义教授对粤港澳众多专家及同道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盛璞义教授表示,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粤港澳骨科领域的诸多青年才俊,大家分享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实现多学科交融碰撞,激发了无数创新火花,让与会人员收获颇丰。
(来源: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